长江大学机械学院农机系 刘守祥 荆州市技术学院机电系 张学中 荆州市农机化技术推广站 曾德才
1、农业机械服务于农业生产的发展过程 1.1 以国家、集体投入为主的引导、示范发展阶段(建国初期~1978) 在此期间,农业生产处于恢复和发展时期,主要由政府制定政策,指导农业发展,注重推广农艺技术、改良与推广农机具。除少数国营农场开始实行一定规模的机械作业,少数农村试行推广应用农业机械耕整地外,我国农村大部分地区仍然采用传统的人畜力耕作方式,农业机械化作业程度和水平不高,但农业机械化服务农业生产的保障体系得到了建立。 1.2 停、萎缩阶段(1978~2O世纪8O年代中期) 从1978年开始,我国农村开始进行经济体制的重大改变,由于在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逐步有了生产经营的自主权利。农业生产方式由集体统一经营变为农户分散经营,部分地区原属集体所有的作业机械也相应地划分给各农户,特别是农业生产尚未形成连片种植、统一管理的格局,除级少数国营农场外,大部分农村原有的大、中型农业机械几乎丧失了作业服务功能;政策对发展农业机械的政策和投入相应减少;农民个人或联户是否可以购置农业机械从事农业生产和服务,政策丧末明确与界定,同时农民也还不具备购置农业机械的经济能力。在此期间,农业机械化谈不上发展,陷入了停、萎缩的局面。 1.3 以农户投入为主的自主发展阶段(2O世纪8O年代中期~9O年代中期) 农村经过几轮的变革,第二三产业的迅速兴起,使得农村的产业结构发生了质的变化,带来了农民的收入增加;城市工业的变革为农民提供了大量的外出务工机会,一部分农民外出经商或务工,农村劳动力开始转移;农民有了一定的积蓄,他们便追求个人劳动利益的最大化,生产条件的改善和体能上的解放,导致了农村联产承包土地的流转与调整,农机生产厂家顺势将与农业生产规模相适应的各种小型农业机械投放市场,引发了农民对农业机械等生产设备的购置欲望。以从事代耕、代整农田作业和运输为主的农机专业户初见端倪;农业机械服务农业生产的程度有所提高。 1.4发展、完善与探索阶段(2O世纪9O年代中期) 随着农村经济基础的不断加强,农村产业结构的进一步深化调整,农业机械在农村的应用已经由单纯的为粮食作物生产服务向其它作物和行业延伸,服务领域得到拓展;农机制造工业迅速崛起,国内外各种新型农业机械纷纷投放市场,农业机械技术含量逐步提高,机具性能更加优越;农业机械的投入已呈现多元化格局,投资欲望逐渐增强,农业机械保有量稳步增加,农业机械的作业水平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社会化服务体系日趋完善,服务方式日趋多样,服务质量更加优良。 2、影响农业机械发展的主要因素分析 2.1 政府重视是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原动力 建国初期~1978年间,尽管农村的经济基础相当薄弱整体生产水平不高,但由于国家在政策上重视和资金上的不断投入,各地都相应地建立了农业机械供应公司、农业机械研究所、农机制造修理厂、农机培训学校和乡镇拖拉机站,管理修造、科研推广培训等体系框架健全;据统计资料表明:国家对农业机械的投入在1958~1962年间为16.88亿元,1971~1975年间为23.74亿元,年均投入约4亿元左右;当时合作化的农业生产方式适合农业机械作业,尽管当时农业机械化程度不高,但农业机械有了一定的积累,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还是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2.2 农民需求及经济条件许可是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主动力 农业机械作为农业生产的主要工具,最终要以农民使用为载体,才能变为现实的生产力;农村在经济体制变革初期,农民并没有从传统的思想观念和耕作方式中解脱出来,他们认为农业机械是可有可无的生产工具,更有人甚至部分乡镇领导也认为:农业生产由农业机械去替代完成,农民干什么?这从主观上已经制约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其次,农民个人经济积累处于起步阶段,政府在发展农业机械化的政策和资金上的投入相对削减,这从客观上又阻碍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经过几年的体制变革后,部分农民将农村生产联产承包责任地转包他人,进城经商或务工,带来了农民思想观念的更新,他们开始追求体能上的舒服,对农业机械化有了渴望,随着农民收入的逐步增加,他们渐渐地开始了对农业机械的投入。据统计,在2O世纪8O年代中期至9O年代中期,9O%以上的农机具都是农户个人或联合购置,农户成为了农业机械的主体,有效地推进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2.3 满意的经济、实用性能是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保护器 农民在较长的时间内进行了资金的积累,他们在自身经济条件许可的范围内,添置任何一台机械设备时,不仅要经过一番精打细算,还要从机械的操作使用、功能、维修等因素综合考虑;如果农业机械的价格超出了农民的经济承受能力,其所能够完成的功能又不能令农民满意时,他们将会自然放弃。只有在农业机械化产品的价格与功能协调一致时,才能刺激农机市场,激发农民购机的热情。 2.4 良好作业环境和合理经济收益是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加速器 在上世纪90年代,农副产品加工、特种养殖业的兴起,农民进城经商务工的增多,完成了农村部分劳动力从纯农业生产中的分离,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地顺应农民的要求,在较大的范围内进行了调整或转包,实现了农作物生产布局的连片种植、统一管理模式,农田低改设施建设也初见成效,农业机械作业下田难(特别是平原湖区)的问题已有所缓解,这些都在客观上为农业机械化的加速发展奠定了基础;农机部门抓住一契机,因势力导,为农机作业服务创造了有利条件,让农机专业户从作业服务中得到了经济上的回报,拉动了农民对农业机械设备的投资;特别是从1996年开始全国范围内持续的小麦跨区机收的成功实施,有效地推动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据统计,1995年参加跨区机收的联合收割机为8OOO台,现已发展到18万台,8年间增长了22.5倍。 3 加速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对策探讨 3.1 制定发展农业机械化的优惠政策,实现政府促进农业生产发展与农民从事农业机械作业服务目的的高度和谐统一 要确保农业持续稳定的发展,政府一再强调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性,而忽视了农民对基础设施投资的主观愿望——获取较为丰厚的利润;从事农业机械作业服务和其他行业相比,工作环境差,工作条件恶劣,当效益又极其偏低时,他们将自然而然地放弃对农业机械的投入;而积累不足的农民又无能力进行购置,这样将造成农业机械投资的主题消失,因而政府应制定政策,引导社会闲散资金,购置农业机械,以加大对农业基础实施建设的投资;对诚信度较高的农机作业户或农业生产大户可考虑实行购置农业机械按揭贷款和补贴制度促进农业机械化的滚动发展;其次对从事农田作业的农机专业户适当减免税收和按实际工作面积进行燃油料价格的补贴;让农业机械投资者、从事农业作业的服务者与在其他行业投资的利润具有可比性,以达到政府加强农业基础实施建设,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的目的和农民从事农业机械作业服务的目的的高度一致。 3.2 拓宽农机化技术培训与推广职能,提高农机产品质量 农业机械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它代表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在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过程中,农民素质的高低构成了发展农业机械化的内在因素,它直接影响了农业机械的功能是否得以充分体现,相应地决定了农业机械在他们心目中的地位;农业机械的技术经济指标构成了发展农业机械化的外在因素,它的质量、性能、维修等的优劣与否又直接影响了投资者的效益,相应地决定了投资者兴趣;因而,农机化技术培训与推广部门应将推广和培训的内容扩宽,改变以往单纯为推广培训农机化技术而进行推广培训的做法,以农机化技术的培训与推广为主线,始终将提高农民整体科技文化素质,有意识地贯穿于推广与培训的过程之中,帮助农民较为全面地了解现代农业技术及其发展趋势,开阔他们的视野,使他们尽快从传统劳作习惯中解脱出来,以逐步实行农业生产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转变;与此同时,加大农业机械产品的研究开发力度,确保农机产品性能可靠,质量合格;使用操作简单,维修方便;以保护投资者对农业机械投资的持续性和积极性。 3.3 进一步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形成种、养、加工业的规模化,为农机作业提供广阔天地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作为代表农业生产力水平的生产工具——农业机械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后,生产方式就必须进行相应的变革;否则,它将制约农业机械化持续稳定的发展。随着农业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大中型农业机械将逐渐替代小型农机具,机械作业效率将会大大提高,农村部分劳动力必然再次从种植业中分离出来,从事其它行业的生产活动;顺应这一变化,农村必须适时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减少种植的从业加工业人数,扩大规模化种植,进一步提高机械作业的效率;同时扶持和引导分离出来的农民发展养殖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让农民各得其所,相得益彰;逐步形成种、养、加工业的规模化生产,以推进农机化的发展。 3.4 建设和完善农机服务信息网络,引导农机专业服务组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追求资本利益的最大化 农民对农业机械进行投资后的主观愿望是一机多用,最大限度地提高农业机械的利用率,在较短的时间内收回投资成本,这与农业生产特有的季节性和现有农业机械功能的单一性在客观上形成了落差;因而,农机各职能部门应进口尽快建立网络和农机作业服务中介组织,及时将各种农机具的性能、价格、农业生产需求量、市场的拥有量及其分布,作物生产布局、生产收获的时间差及变化等情况加以分析后提供给农民,组织他们有序进行作业;这样,一方面自发地将农机专业户推向了市场,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市场竞争,抓住有利的时机,提高机具的利用率,增加农机专业户的经济收入;另一方面避免了农业机械的重复投资,保证了现有农业机械年度作业量的相对饱满,相对地稳定了农机专业服务组织;更为重要的是让农民主动地把握了市场,开始追求资本利润的最大化,相应地提高了农业生产机械化的程度。 |
|海南省农机安全监理信息网
( 琼ICP备17004170号-1 ) © 2007-2017
GMT+8, 2025-9-19 07:30 , Processed in 1.114687 second(s), 17 queries .